好烦 又加班到很晚
你搭上空荡的
地铁已是末班
好烦 很爱却要分开
恋爱谈不明白
好烦 接近理想好难
却又还很不甘
如何拥抱平淡
……
最近《若是月亮还没来》这一首歌的歌词说出了很多年轻朋友的心声。打开社交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等话题下,会看见许多记录大学生日常的视频。短视频中的主人公从起床赶早课开始,就在忙碌地完成着一项又一项事情,上课、开会、取快递、晚自习、校园跑、赶作业等等。在评论区中,我们不乏发现,“忙”和“累”在网友们留言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还夹杂着各种哭泣的表情包。这一类视频引发共鸣的背后,刻画了一部分大学生真实的生活。
这种仿佛被推着前进,容不得一丝停转或岔路的状态,或许“社会时钟”密切相关。社会时钟,它指的是社会对个体在不同阶段应完成特定人生目标的预期和规范。简单来说,就是总有人在告诉我们——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情,何时求学、何时就业、何时步入婚姻……我们的人生往往被一张规定性时间表所约束着,仿佛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固定程序。一旦哪一步没有合上这张时间表,困惑和冲突就在所难免,“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焦虑感就会随之而来。
“社会时钟”背后,是我们对他人认同、社会认可的本能期待。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时区呢?
勇敢面对不确定性。即便社会时钟并不会等待任何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时钟要被左右。大学阶段,人生从一个线性的游戏变成了开放世界的游戏,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大学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是自己选择的承担者,我们不必受“社会时钟”代表的“标准答案”所影响,勇敢尝试自己的想法,解锁更多的可能性。成长就是有无限可能的开放式游戏,自由地为人生做选择,才会造就真正的自己。
自洽很重要。事情总有两面,按“社会时钟”的节奏走,是在未来的众多不确定性中选择一条相对确定的道路,可能会体验到无趣和束缚,而逆“社会时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压力与未知的挑战。社会时钟只是社会赋予每个人的人生指导手册。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现在应该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让自己更快乐。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