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 中心简介 | 师资队伍 | 咨询须知 | 预约方式 | 文件制度 | 心理测评(旧版) | 心理测评(新版) 
 
最新公告
· 2023年春季学期积极心理...
· 2023年春季学期个案咨询...
· 关于寒假期间网络咨询渠...
· 外网关闭期间心理咨询预...
· 2022年秋季学期个案咨询...
· 2022年暑期心理咨询服务...
· 关于2021-2022学年优秀心...
· 2022年春季学期咨询值班...
· 2022年寒假期间线上心理...
 
 

心理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案例>>正文
 

中国大学生面临心理危机 迷茫的一代待拯救
2016-11-15 17:05   搜狐网

  

      在你的记忆里,大学是什么?是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还是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如今,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具有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比例分别为94.12%和83.75%,而2010届大学生的相应比例则下降到24.83%和8.84%。另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自杀已成为大学生意外死亡的主因。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然而,当迷茫、堕落、无聊成了大学的主题词,自杀、退学、暴力伤人等事件也屡屡出现在被喻为“净土”的校园。这群承载着国家未来和希望的年轻人,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心理危机呢?

    “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恋爱闪电化、补考专业化”

  上午11点,阳光把宿舍照得透亮。在江西某高校宿舍,6名大二男生还在蒙头大睡,没有人理会早上8点开始的大学语文课。前一天晚上,他们在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厮杀”了一夜,地上散落着无数个烟蒂,吃剩的泡面汤在饭盒里发酵。刘军是这6人中的一个,他告诉记者,上网、睡懒觉、逃课、打牌这4个关键词便能概括他的大学生活,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总结,那就是“堕落”。

  刘军从未想过,自己复读两年考进的大学本科生活竟是这个样子。“未来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上课的无非也是为了应付点名,点完名就趴在桌上睡觉。大一惧怕考试,还会认真听几门专业课。到了大二,考前两周临时抱佛脚,考完后便继续陷入了散漫、放纵、无聊的生活。”

  如今,有人用“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恋爱闪电化、补考专业化”来形容大学生活。大学本该是一个人人生中的“成长加速曲线”,汲取知识、丰富自我、积累人脉,现在却成了部分学生的“沉沦加速度曲线”,逃课、挂科、没有目标、思考人生等成了主题词。很多人感叹,虚度的大学时光如同一段“悠长的假期”,“不是在上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

  如果说刘军是大学里虚度光阴者的代表,那衣涵(化名)则是心理问题的受害者。“哗……哗……”,当衣涵用一盆冷水往自己身上浇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那是北京寒冷的1月。他已经连着一两个月没洗澡了,也不换衣服。没想到,室友一句善意的劝说,竟让他有如此惊人之举。3年前,衣涵以优异成绩从贵州贫困山区考进了北京某重点高校。大一时还会灿烂地笑着跟人打招呼,到了大二却几乎不与人交流,很少上课,有一次一连三天没有吃饭,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最后因晕倒被送入医院。大三下学期,他11门功课竟有10门不及格。

  原来,他家庭条件较差,大一时全班只有他没手机。竞选学生会干事,他的口音和穿着被人嘲笑。他渐渐变得自闭,自从买了二手组装电脑后,他就彻底沉溺其中荒废了学业,最终因抑郁症退学。

  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在所有已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有一半和衣涵一样是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导致的。尽管多数大学生都能处理各种关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为考研尽力拼搏,或为找好工作东奔西走,但也有调查显示,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上海发布的《2009年大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指出,仅2009年一年,上海高校发生自杀事件23起,占当年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17%。尤其令人唏嘘的是,有人因考试作弊被抓取消学位自杀,有人因失恋就从数十层高楼跳下,还有人因毕业没找到理想工作轻生……这些人生中的挫折,却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小社会”变复杂了

  大学是个“小社会”。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回忆起自己二三十年前的那个“小社会”时,觉得问题比现在少得多,家庭条件差别也不是太大,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也都小得多。而如今的这个“小社会”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到处“拼爹”的时代,社会的贫富鸿沟、价值观的差异等都在这里展示,出现在刚开始独立面对世界的大学生面前。

  与学生有多年接触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博士深有感触地说,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比如感受到更高的压力水平,表现出更多的职业生涯焦虑,人际互动技能呈退化趋势等。困惑和迷茫成了很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重压。

“现在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官二代’、‘富二代’与贫困生之间在经济能力、人际关系、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差距会对后者造成压力,让其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是敌对情绪。一定程度上讲,衣涵就是这种差距的牺牲品。”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林永和说,社会上攀比、拜金的不正之风也正在逐渐侵蚀着校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分看重金钱、工作机会等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理想和信念。

  确实,这已是一个年轻人羞于谈理想的年代。多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的老师坚持在多所大学进行一项名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测试。他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中具有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分别高达94.12%和83.75%,而2010届学生相应的比例分别只有24.83%和8.84%。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对此分析道:“现在的大学生已从‘塔尖层次’走向普通大众,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可能会变得更功利、务实,这些都是正常的,但也要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大学生出现的诸多问题,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有一定关系。“18—20岁的年轻人处于从不独立到独立的转变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说,大学生需要开始思考人生大方向,很多人会迷茫和困惑,在遭遇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时易出现心理波动。

“除部分大学生自身不思进取之外,中国备受诟病的教育体制影响恶劣。家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中小学的应试教育,也让学生从‘魔鬼式’高三学业中解放后,到了大学就变得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大学考核体系、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不少人容易出现厌学、逆反等心理,”林永和表示。而在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看来,中国教育长期忽视生命科学的教育和人文意识的培养,部分高校已有的生命教育课也缺乏实用性和现实关怀,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培养一个强大心灵

“大学时代打下的心理基础,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相关性。”邓希泉表示,大学时形成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职场表现,以及应对生活重担的能力。而青年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是心智健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太脆弱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很容易就被无力感吞噬,对社会的奉献也会大打折扣。大学生们所面临的迷茫需要引起重视。

  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早独立。李新影指出,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开发他们的自我管理潜能,鼓励他们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家长也应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积极引导。

  高校心理咨询要变被动为主动。王国荣建议,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主动出击,真正走进宿舍、走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减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抗拒感。

  积极心态培养应放第一位。资深媒体人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同学们锻炼自己的诸多综合素质时,排第一位的不是才华,而是有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大学是培养积极心态、锻炼承受能力的关键时期。此外,专家还提倡大学生多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放平心态,及时排解坏情绪。

 

关闭窗口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版权所有